近年来,工业生产使用的机器人数量,一直都在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,很多流水线,已经能够用高效率的机器人,代替人工,毕竟机器人,只要有电就能满负荷工作,只要没有故障,就能始终保持高效率作业,不需要像人工一样还要培训,还要轮值休息,加班还要各付加班费,节假日机器人也能24小时在流水线工作,不会有任何人有异议。
可是当工厂大批量使用机器人,也降低了招工困难,以及薪酬开支压力大的风险,那么多原本可以在流水线做工的失业人员,要怎么办?毕竟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,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,也在一定程度上,降低了招工的数量,只需要少量的人工,配合机器人就能实现原本密集劳动力才能完成的工作。
现在机器人能够不知疲倦地进行连轴转,加班加点生产出订单产品,那么这些产品真的有人买吗?
随着我国的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提升,中国应用在生产线的机器人,已经覆盖多个领域,在自动化需求逐渐增加的产业园区,原本要为招工困难,流失成熟技术工人而头痛的厂子,现在有了机器人的助力,根本一扫此前的焦虑,智能化程度高的机器人,按照规范操控,能够顶好几个人工的效率,而且始终能在工作时间,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,这是人工无法比拟的。
毕竟使用电能数控的机器人,和血肉之躯相比,当然是机械设备能够不知疲倦地加班加点,除了用电能之外,也不需要吃饭休息,更不需要法定节假日。
同时供应链使用机器人,能够提升订单增量时的工作量剧增的情况,还有对于夜班加工生产,也有明显的优势,企业可以使用阶梯时段的电源支持,节约部分生产成本。
工业机器人的出现,能节约一部分产业密集型,低基数含量岗位,劳动重复性高的岗位的用工人员。再有一些具有污染和有害气体等岗位,也能通过机器人的替代,减少对人工的伤害。总之,科技进步为工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,提高效率的同时,也带来新的机遇。
对比国外的特斯拉,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等大型生产企业,机器人的辅助作用也很明显。
目前我国的AI智能产业,以及5G技术融合机器人操控等,都有着更多的进展,一些精细化操控的岗位,也有机器人的出现。
2024年我国的多个产业应用机器人密度,已经达到了470万台,远超过德国和日本的机器人总数,跃居为世界第三位的名次,在食品加工,钢铁制造,科技行业,都有着各种专门设计的机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