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,但如今的战争早就不是单纯的炮火轰鸣了。2023年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抛出一篇报道,标题是“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将被围攻,对中国而言,最危险的不只战争”,一下子把大家的视线拉到了一场模拟战争的研究上。
这研究不是瞎猜的,是中国科学家搞出来的,模拟了多国联手围攻中国的情景。结果显示,战场上的威胁虽然狠,但更狠的可能是那些看不见的招数,比如经济制裁、外交孤立啥的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,中国可能会面对啥风险,又能咋应对。
这场模拟是怎么来的?
先说说这研究的背景。2023年6月,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的两位研究员,方参新和郭新旺,在《中国舰船研究》上发了一篇论文。
他们模拟了一个叫“蓝盟”的军事联盟,从东海到南海对中国发动全面围攻。目标是想看看中国海军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能不能扛得住。
研究里设定了五种不同的冲突强度,最严重的那种是多方向导弹打击加上通信干扰,搞得跟真的似的。
为啥要搞这个模拟?其实跟现在的国际形势脱不了干系。台海和南海这两块地方,近几年老是上新闻。台海那边,赖清德上台后推“新两国论”,还加大跟美国的军事合作,弄得两岸关系紧绷绷的。
南海也不消停,菲律宾跟美国眉来眼去,海上摩擦时不时就冒出来。要是哪天擦枪走火,真升级成大冲突,也不算完全意外。这研究就是想提前摸摸底,看看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会咋样。
不过,这模拟可不只是玩军事游戏那么简单。研究里还提到,战争打起来,真正的杀招可能不是导弹,而是经济层面的围堵。
这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也抓住了,报道里特别强调:对中国来说,最危险的不只是战争本身。
经济围堵:比炮火还狠的招
说到经济围堵,俄乌冲突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2022年俄罗斯跟乌克兰干起来,西方没等坦克开远,就把经济制裁甩出来了。
SWIFT国际支付系统直接把俄罗斯踢出去,海外资产冻得一干二净,卢布汇率跟坐过山车似的。要是这招用到中国身上,威力估计得翻倍,毕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经济跟世界绑得死死的。
先说金融制裁。最狠的一手就是把中国从SWIFT里剔出去。这玩意儿是全球银行转账的命脉,一旦断开,国际贸易基本瘫痪。
你想买石油、卖手机,钱都转不过去,企业得傻眼。2023年有报告估算,中国要是被踢出SWIFT,短期内跨境支付可能会掉80%以上。
这还不算完,海外资产被冻结也不是开玩笑。中国企业在美国、欧洲的投资,加起来好几千亿美元,真被冻了,那损失不是闹着玩的。
再看贸易。中国可是“世界工厂”,出口占GDP的比重不低。2022年数据,中国的出口总额超过3.5万亿美元,手机、衣服、家电啥都有。
要是西方搞全面禁运,或者加高关税,货出不去,工厂就得停工。上海港、宁波港这种地方,集装箱堆成山也没人拉走,工人只能回家待着。